
位于剑川县城西南
金华山腰的巨岩上的石刻毗沙门天像眼珠似铃,鼻宽如桃、怒嘴愤闭,上身微仰,腰下前倾,手持战戟,望之有严守郡城,神圣不可侵犯之威,雕刻于唐宋大理国时期,造型风格与石钟山石刻基本相似。我以极大的兴趣翻开了唐代名叫“不空”的著名僧人所译的《毗沙门仪轨》一书,从书中了解到毗沙门天王跟随唐玄宗护法征战,每仗皆胜,被称为“战神”,因而毗沙门崇拜在唐代极盛一时。这就难怪先辈们在金华山山腰巨岩上雕刻毗沙门天王像了。曾有英国考古专家斯坦因从土耳其商人那里探听到剑川金华山石刻毗沙门天王艺术价值很高,特赴金华山采访,将所临摩的毗沙门天像印入其所著《斯坦因考古记》一书的159页,为此英政府向他颁发了金质奖章。可惜当时剑川封闭,林深路窄,深奥莫测,他不知道还有远离城镇、集市的集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绘画于一体的剑川石钟山石窟,如果他临摹了那里的南诏王者及其待从造像,佛、菩萨、观音、力士和全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密宗造像艺术中独一无二的精品——长
峰回路转至金华山的“亦洞天”景区,这里真不愧是人们寄托和净化心灵的圣地。明崇祯十二年徐霞客慕名来游金华山时,在《滇游记》中记载这里是“亦洞天之绝胜”,一点也不过份。看那花繁艳丽,如云似霞;石呈千态,奇洞相通;山珍丰饶,风送清香,我边游边吟诵着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乐而忘返,刻骨铭心,就是在梦里也没有离开金华。
作为对剑川深有情怀的金华山下的剑湖,倒映着金华山,一条条满载丰收的渔船,从“山顶”喜悦驶过,那船浆像一个个音符,有节奏地划着水,充满情调,在悠悠地歌唱:“金华山啊金华山,您的风韵,您的灵气,源远流长,不但是武的开拓,而且是文之发祥……”
可不是吗?金华山被称为是滇西红色摇篮之一,孕育出剑川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中,县内从军4300多人,在滇西、缅北各战场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为国捐躯239人。1948年5月,中共滇西工委在剑川成立,
华山剑湖哟,您永远坚守的是美,是爱,是诗,是画,是永不破碎的梦,载着家乡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