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举目远望,山色青葱,桃红柳绿,缤纷的色彩争先恐后地涌入了眼眶,心情被柔柔的色彩抚慰得润润郎朗,迎着春风、踏着春光,放风筝去。
七岁的女儿是放风筝的发起人,因为刚刚学了古诗《村居》,其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吸引了她,于是就缠着非去放风筝不可。
走在田间小道上,女儿欢呼雀跃的心情勾起了我儿时放风筝的回忆。也是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也常和我们兄妹一起去放风筝,只不过在放之前,我们还有更大的欢乐——做风筝。每次都是父亲先削好篾条,按我们兄妹三人各自的要求扎好模型,我们再用白棉纸剪出想要的式样,涂画好,粘贴到模型上,栓上线,就去放风筝。这样的风筝是简陋的,往往也飞不高,但常常赢得很多艳羡的目光。现在我终于明白,儿时的风筝承载着浓浓的父爱和自己的希望理想,一直在我心里高高飘飞。
“妈妈,妈妈,快帮我放飞呀!”女儿的叫声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我试着放了几次,但可能是风太小,没有成功。“还是让爸爸来放,爸爸比较厉害。”女儿转而向她爸爸请求。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女儿握着线团在田野上兴奋地跑来跑去。“妈妈,你也试试吧!”她总要把快乐和我一起分享。我握着线团,牵着风筝,像女儿一样、像儿时一样奔跑起来。“飞高点,再高点。”女儿不停地叫着。风大起来了,风筝似乎要挣脱我的控制,直冲向蓝天。我拼命地拉扯着线团,要把风筝拉回,可我越用力,风筝越飞远,“啪”的一声挣断了线。“怎么办?怎么办!”女儿焦急地嚷嚷,泪珠在眼中来回滚动。“别急,我去把它找回来。”她爸爸自告奋勇。
我和女儿坐在田埂上等着她爸爸去捡风筝,我给女儿讲起了小时候做风筝的事。“妈妈,我们也自己做一个风筝吧,我们的风筝一定最美,飞得最高。”“妈妈怕风筝飞得太高会断线,再也找不回来啊。”“能找回来的!你看,我们的风筝回来了!”女儿兴高采烈地扑向她爸爸找回的风筝。
也许每一个孩子在放风筝的时候都希望风筝越飞越高,因为它承载着美好的希望;也许每一个父母都害怕风筝会断线,飞得不知所踪,因为它承载着自己所有的爱和期盼。
我再次放飞了风筝,既小心翼翼地越放越高,又谨慎地不让它断线,手心拽出了一把汗。
孩子,你知道吗,你就是父母心中最美的风筝。